Kaiyun 开云Kaiyun 开云Kaiyun 开云开云体育 开云官网开云体育 开云官网张杨明白,奶奶其实是在问她是否愿意回一趟家,可思念与牵挂到嘴边了也只是一顿饭。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张杨很少回哈尔滨的家了,她一般都只住在学校里。家明明就在那里,为什么不愿意回呢?张杨自己也想不清楚,或许是因为不愿意记起一些过去的事情吧。张杨本想像往常一样找个借口应付过去,但这一次,听着奶奶那充满期待甚至恳求意味的语音,“不回去了”四个字却无论如何也说不出口了。
张杨认为自己有一个“比较幸福但或许没么幸福的童年”。张扬父母的邂逅是偶然,如同偶像剧最老套的开场,青年男女一见钟情,迅速坠入爱河,沉浸于热恋中,并许下终身的誓言,约定好了一辈子就真的愿意相信是一辈子。很快,他们结为夫妻,踏入婚姻,诞下女儿张杨。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这是童话的结尾,但不是生活的结局。生活总有不尽人意的后续——热恋中的男女是诗人,但婚姻中的他们逐渐枯死,有越来越明显的“不合适”被摊开,有太多太多细碎琐事的东西横在眼前,逐渐堆叠成一座大山,将过去埋在阴影下,再甜蜜的昨天又如何呢?无法解决困境,那甜蜜也只会化为尖刀,一次一次地折磨曾经的爱侣。争吵、推脱、讨价还价,这是张扬记忆里父母的样子。在她四岁那年,一个寻常不过的夜晚,一次一如既往的争吵,终结了折磨这个家庭已久的循环——父亲摔门而出,在外买醉,彻夜未归;母亲失望至极,带着自己存下的一点积蓄,只身离家,去到北京。年幼的张扬尚且懵懂,不知母亲的离别是诀别,她没有哭闹,并未阻拦,只是等待,与母亲留下的信一起等了一夜。母亲终究没有回家,等到第二天早上父亲终于回到家时,只发现睡在玄关地板上的小张杨——那一晚,张杨一个人守在家门,盯着门把手,——在她还不能清楚“家”究竟意味着什么的时候,她的家已变得不完整。
一开始,哪怕父亲已经跟张杨说了妈妈不会再回家了,她还是期待着有一天一家人团聚。渐渐地,张杨认识到并接受了父母离婚这个事实,张杨很难过,但所幸和母亲每周一次的通话能给张杨带来一点慰藉。往后几年,张杨只见过母亲一面。那天母亲从北京坐火车回哈尔滨,去民政局办离婚手续。张杨随父亲到民政局见到了母亲,张杨很兴奋,以为妈妈终于要回家了,然而母亲并没有留下,只留给她一个拥抱和一滴眼泪,以及一个背影。
母亲离开哈尔滨到北京后的几年,张杨的父亲也不经常回家了,张父把女儿托付给孩子的奶奶,然后自己到外地打拼事业,有时一周回一次家,有时小半年才回一次家。小张杨对父亲十分怨恨,她痛恨父亲伤害了母亲,她痛恨父亲将女儿狠心“抛弃”,她觉得自己就是个无比可怜的孩子。
后来父亲终于不再四处奔波,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张杨,有一次,父亲带张杨去了上海迪士尼乐园,让张杨好好地当了一回公主,张杨骑在父亲的肩膀上,看了一场盛大的烟火表演,那是张杨看过的最美的烟火。后来父女之间的感情坚冰逐渐融化,慢慢长大的张杨也逐渐理解了父母感情问题不可调解的无奈,也明白了父亲挣钱养育女儿的不易,但童年的阴影始终无法消除。“就像是沙发的棉里有一根尖锐的刺,每当你想要在沙发上彻底放松,那根棉花里的刺就会突破那层皮革,刺进你的肉里,所以你只能正襟危坐,不敢放松。”很长一段时间里,张杨总是避免与他人谈论自己的童年,“我的童年绝对不是彻底灰暗的、毫无光彩的日子,但至少也是我心里的一个阴暗的角落,过去的我很难去面对它。”
除了不愉快的童年往事,与长辈们的“代沟”也是张杨不愿意回家的理由之一。自父母离婚后,张杨一直和奶奶生活在一起,她总是说:“我跟奶奶可亲了,但我俩老是不对付。”张杨从小就活泼好动,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小学初中能跟班里的男同学打成一片,奶奶总说她像个“假小子”,要她文静一些,当个淑女,张杨每每反驳“什么假的,我是真的!”;张杨很有上进心,虽然中考成绩不理想,去不了当地的重点高中,但上一所普通高中是没问题的,可奶奶却不支持她继续读高中,也许是奶奶的理念仍然停留在张杨父母的那个年代,认为孩子读了中专学了技术,出来找份安稳的工作就可以了。“像你这种情况的,特别你还是女孩,早点出来社会好些。”奶奶对张杨说,最终张杨无奈选择就读于当地一所中专。张杨每次提起这件事都有些后悔,“我想要的是进步,我要去看看更广阔的世界,我不要过她们喜欢的那种安稳日子。”张杨最不能理解的是奶奶反对她谈恋爱。张杨读初中时喜欢上一个男孩子,他性格温柔,成绩优秀,两人很合拍,于是恋爱水到渠成,不过奶奶在偶然间发现了张杨的小秘密,并怒斥张杨“小孩子玩什么早恋!”,在当时,“早恋”可以说是一个中学学生最大的“罪名”了,于是在压力下,两人分开了。随着张杨的成长,她多次回顾这段经历,她认为“早恋”这个词本来就不该存在,恋爱就是恋爱,还分什么早和迟吗?
张杨和父亲在某些方面也有很大分歧。张杨爱好哲学和艺术,父亲却总是批评张杨“你喜欢这些东西有什么用,能找到饭吃吗?”,张杨喜欢用乐观的浪漫的视角看待世界,而父亲总是给她泼冷水,要她认清现实。张杨能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但不喜欢父亲的严厉说教和那一股子市侩气息。“现实什么的最可恶了,人怎么不可能随性自由地活着呢?”张杨身上有着一种野蛮的浪漫主义气息。
张杨从来不认为自己不爱长辈们,也从来不怀疑长辈们对自己的爱,只是她总觉得自己和家人之间有一层看不见摸不着但切切实实存在的隔膜,阻碍了自己和家人亲密无间的相处与交流。
傍晚,结束了一天的“蹭课”之旅,张杨来到未名湖边散步,计划着周末回到哈尔滨后的安排:先回家一趟,然后回学校和小组组员一起准备课堂报告,还要准备一些论文材料。“张杨,加油!”她握紧拳头,望着博雅塔给自己加油鼓劲。
张杨的求学经历并不顺利,她面临过许多困难。张杨就读的那所中专风气不正,大多数学生无心向学,而且常有校园霸凌事件发生,“在那里,你要是好好学习是会被欺负的!”,来到中专的张杨仍然有一颗好学的心,而认真学习的她被身边同学当作“异类”排挤,刚开始,同学们只是不和她接触、交流,张杨虽然十分不解,但也乐得清静,可后来,一些人对张杨进行言语上的挖苦和讽刺,然后就是一些带有侮辱、欺凌性质的恶作剧,再后来几乎发展成为身体暴力。张杨清晰地记得最危险的一次情况,当时,几名不良男女强行把张杨拉到厕所,将要实施霸凌,幸好有一名同学不忍悲剧发生,挺身而出保护张杨,此后再也没有人欺负张杨,张杨得以平安度过这五年,而这五年里,这名挺身而出的同学是张杨唯一的朋友。
读中专的最后一年,张杨准备专升本,张杨面临的第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家人的不支持。张杨的奶奶依旧保持着原来的态度,希望张杨早些出来工作,早些稳定下来,而父亲则是质疑张杨的学习能力和专业选择。家人的反对极大地打击了张杨的积极性。后来张杨找到母亲,向母亲诉说了自己的想法,母亲十分支持张杨的决定,并给张杨提供学校和专业选择上的建议,得到了母亲的支持,张杨这才坚定了专升本的想法。第二个重要问题是张杨本身基础薄弱,为此张杨制定了详细的备考计划,她几乎每天都保持十二个小时以上的学习时间——背单词,看书,刷题,吃饭,洗漱,睡觉,张杨说她备考的那一年基本上每一天都只做这几件事。备考的压力巨大,张杨有段时间因为焦虑而暴饮暴食,以致得了非常严重的胃病,病痛几乎将张杨的身体压垮,但最终张杨凭借着强大的意志力熬过来了。“有梦就要追嘛,我想读大学,所以我想拼,我可不愿意以后回想起来后悔莫及。”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张杨如愿以偿考进了大学。
如今张杨已经是研究生了,她始终保持着学习的热情,她想继续读书,继续学习。张杨的人生愿望之一就是获得博士学位,她正在为实现这个愿望而奋斗着。
张杨的另一个人生愿望是逛遍全世界,看遍所有美丽的风景。虽然走遍世界每个角落不太现实,但张杨已经在路上了。张杨平日里会有意识地省钱,也会去实习赚钱,到一些节日或者寒暑假,她就会把攒起来的钱用来旅游,四年时间,她只身一人去过很多城市,上海、苏州、九江、、昆明、大理、丽江和武汉等等。
海拔高,气温低,空气含氧量低,人们在初到的前几天应该尽量不要洗澡,避免引起感冒甚至是严重的高原反应。而张杨第一次来到时,没有听从民宿老板的劝告,还是洗了澡,结果引起了缺氧,当天晚上就住进了。刚到的张杨就这样待在休养了两天,张杨永远不会忘记民宿老板那“恨铁不成钢”的神态。张杨每次提起这件“糗事”时,总是忍不住放声大笑,笑自己“年少轻狂”。张杨还有许多旅行趣事,比如她在大理的洱海偶遇两位来自广东的陌生姐姐,自来熟的她跟两位姐姐打了招呼,并热心地给她们拍了合照,三人的聊天十分愉快,两位姐姐都惊讶于张杨是一个人出门旅游,赞叹她的勇敢的同时邀请张杨加入她们,张杨顺理成章地加入了两人,三人一起在大理玩了两天一夜。两位姐姐还发了一条朋友圈,文案是:逮捕一只野生的东北大妹子!配图是三人在洱海边的合照,照片里,扎着马尾辫的张杨笑容格外阳光治愈。
最让张杨记忆深刻的是丽江之旅,那是一个除夕夜,张杨只身一人来到丽江。本该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张杨却一个人来到离家千里的陌生城市。“我不知道哪里才是我的家,是北京吗?还是哈尔滨?那是我爸妈的家,可对我来说都更像是客栈吧”。父母的分手、孤单的童年还是在张杨内心深处留下了伤痕,“尽管大多数时候都可以无视,可有一些特殊时刻它会隐隐作痛。”张杨为此叹息。张杨在丽江度过了一个难忘的除夕夜,美丽的古城、热闹的街巷让她沉醉,那一晚,她自觉孤单,又深感无限自由和幸福——“如果没有那个难吃还贵的砂锅饭就好了。”张杨时常回想起那份并不美味的砂锅饭,并且笑着吐槽。
热爱旅行的张杨喜欢把自己比作无脚鸟,没有归宿,也不必寻觅归宿,就这样自由地飞翔着。
张杨最后一个人生愿望是找到一个真正的灵魂伴侣。两年前,张杨又一次恋爱了,这是她的第二段恋情,也是第一段恋情——两年前,在哈尔滨的一家咖啡馆,她和九年前分开的男友再次相遇,两人都相信多年后的重逢是命运的安排,浪漫的想象让他们又再一次牵起了对方的手。他们很恩爱,一同度过许多难忘的时光:他们一起在校园里手牵手散步,在宿舍楼下紧紧拥抱,不舍吻别;他们互送鲜花和情书,为彼此写诗;他们一起去做志愿,一起去实习,下班后在麦当劳吃着薯条在平板上看着热播的网剧。然而幸福的时光并不长久,半年前,两人又一次败给了张杨父亲所说的“现实”——男友要出国留学,两人因异国恋再度分手。“爱并没有消失,只是距离把爱意稀释了,再也辨认不出当初的样子了。”张杨为爱情的消逝作了总结。
父母感情的破裂没有使张杨对爱情的期待破灭,反而坚定了张杨追求真爱的信念,她说自己像徐志摩,一直在找寻人生中的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前段时间张杨接受了一名北大学生的采访,那名同学问她:“你觉得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张杨愣住了,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这太难回答了。思来想去的张杨没有在现场给出答复,回到母亲家里,张杨夜不能寐,一直在思考着这个问题的答案。第二天,张杨在微信上向那名同学作了答复:“也许生活不需要意义呢?生活就是生命无数片段的拼接,每一个片段都不必有它的意义,但它们组合在一起就成为了意义——那就是生活。”
本文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3年《影视文化与批评》课程作业,获得“新青年非虚构写作集市”优秀作品。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