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作为利用互联网生成的一种典型的象征符号,是人际间社会关系的反映。[5]点赞也是一种用来维系好友关系、增进感情、加强互动的社交行为。
“差序格局”的概念由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他在其著作《乡土中国》中指出,中国社会存在一种差序格局。如果以自我为中心,如同向水中投入一粒石子,围绕中心自近及远扩散出一道道波纹,根据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远近形成一种“差序”,开云APP 开云官网入口距离中心最近的是关系最亲密的,掌握的信息和资源也是最多的,然后依次减弱,从而形成了一种差序格局。
xxx的问世,正是这一创新的体现。20xx年,腾讯公司旗下的xxx上线之后,迅速成为引爆社群的热门社交媒体。xxx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短信等多种媒介形式于一身,同时可共享流媒体信息。从交流方式来看,朋友圈的滚动信息发布(文字 图片)、私信聊天、语音/视频聊天、发送图片或小视频等多模态交流,使信息更新与即时通信两不误。开云APP 开云官网入口xxx通过“摇一摇”“扫一扫”“漂流瓶”等插件,以“陌生人社交”的方式,延伸了我们的“弱连带”社会关系,使信息与社交变得密不可分。此外,它还能提供xxx红包、xxx支付以及转账、理财、生活缴费、信用卡还款等支付和服务,以及提供打车、订机票和火车票、餐饮娱乐、网络购物等第三方社会化服务,用户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互联网生活的种种便利。截至20xx年第一季度末,xxx和WeChat合并统计每月活跃用户已达到6.97亿( 国内xxx用户5.49亿),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0种语言。此外,各品牌的xxx公众账号总数已经超过800万个,移动应用对接数量超过85000个,xxx支付用户则达到了4亿左右。[3]xxx成为时下中国最流行的自媒体。
我们的xxx好友基本上是一个由熟人组成的交际圈。但是,通过“摇一摇”“扫一扫”“漂流瓶”等基于位置的服务插件,让我们能够与陌生人偶遇和交谈,合则留,不合则去,开辟了“陌生人社交”的场景,从而大大扩展了我们的社交圈子。信息传播过程由大众传播转向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场景传播。熟人社交固然能够因为发言、点赞、评论、私信聊天以及收发红包、转账等小型经济活动得以强化,而陌生人社交则因趣味和话题等个性化因素得以聚合和延展。如此一来,社交网络特征对信息传播就有了明显的影响,实现了大众传播与个人化传播的互动交融。
Facebook网站20xx年引入“like”功能,在中国则被翻译为“赞”。点赞成为网络社交中最流行的互动手法。这个简单的字眼几乎能够包含一切含义,“很棒”“喜欢”“羡慕”“鼓励”“反讽”“知道了”等。对于点赞行为的深入解读,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网络社会中的社交文化。
个体的社会关系网络往往错综复杂,其xxx好友可能来自社会各个阶层、行业和职业,身份体现多元化,但是,这些关系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五同”:同胞、同乡、同学、同事和同行,体现为血缘、地缘、学缘和业缘关系,以及一些提供社会服务的关系,如医疗、房产、、美容、健身等。个体的社交圈子由其本人的交往半径和工作性质划定。然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用户往往倾向于跟自己相似的其他用户建立好友关系。“在社交网络中,一般而言,用户之间的相似度越高,他们成为好友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用户间的趋同性效应也会影响信息扩散。”[4]好友属性的趋同性,使他们对于某种信息具有相似的“口味”,更容易受到此类信息的“感染”,如同医学上所说的“易感人群”。所以,一条信息被“传染者”发出后,在xxx的社交网络中就会通过信息转发机制,得到迅速而广泛的扩散,“感染”更多的人群,信息呈现病毒式扩散的传播效应。
xxx好友间彼此互动频繁,xx度高,对于对方所发布的信息会在较短时间内“点赞”或评论,或者加以转发推荐。而且,在朋友圈中,总有一些相对活跃的好友,他们的信息更新速度快、参与度高,如果用户自身也处于活跃状态,并且有相当比例的好友也处于活跃状态,他们的互相xx、呼应和频频转发,会形成“共振”,激活朋友圈的信息扩散,使某条信息当天迅速“刷屏”,成为这一网络中的热点话题。因此,互动性强、响应迅速,会加速信息的传播;如果好友之间互动稀少,彼此对对方发布的信息不敏感,呼应和转发都不积极,则信息扩散的速度也会较慢。所以,社交关系的状态决定了xxx信息扩散的速度与程度。
xxx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即时通信APP软件,它囊括了通信、社交、工作、娱乐、出行、购物、支付、理财、阅读等多种功能,它让智能xxxx不再仅仅作为一个通信工具,而成为“植入”我们身体的一个功能强大的“器官”。xxx的风行,印证了当年麦克卢汉关于“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和“媒介即讯息”的神奇预言。它重新整合了信息与社交的关系,并在信息传播与社会交往等多个层面推动社会关系网络的变革,其中的深刻意义值得我们探索和思考。
随着社会媒介化程度日益提高,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智能xxxx的普及,我们由一般意义上的媒介人逐渐蜕变为“电子媒介人”[1]。建基于Web2.0技术上的多种自媒体的兴起,使“人人皆媒体”成为可能,借助于社交媒体和社会网络关系的兴起,人际传播焕发了新的价值和尺度。网络社会也能促进创新。正如曼纽尔•卡斯特所言,“一个以网络为基础的社会结构是高度动态、开放的系统,在不影响其平衡的情况下更易于创新”[2]。
xxx中的网络社会关系,是以用户个体为核心,借助网络技术与即时通信技术,将个体化的社会关系网络化,将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传播场景植入网络空间,以实现现实交往与虚拟交往的融合。因而,用户的现实社会关系也会投射到xxx朋友圈中,现实中的“差序格局”也体现于xxx传播中。那些具有较高权威、身份地位比较高、话语权比较大的“好友”,相应地成为朋友圈中的“意见领袖”。他们所发布的信息xx度高,会得到较多的“赞”与评论,并且会被层层转发,体现出较强的扩散性与渗透性。